RPA社区具有邮件自动通知功能,可以关注帖子实时追踪答复情况。需要在账号中 正确添加邮箱哦(⊙o⊙)
您怎么看待目前中国市场本土RPA厂商与海外RPA巨头的竞争格局?在产品层面,本土厂商全面赶上海外RPA巨头需要多久?
1、多分天下,国内厂商可以分为行业型RPA如金智维、奥博茨、码栈等,还有就是占有时间先机的综合型如艺赛旗、uibot,海外巨头主要看在中国的生态发展和伙伴机制建立的效果而定。在竞争上来说核心集中在民企、外企,国内厂商最大优势在于服务本地化、研发本地化,如何将本地化有效转化成客户服务是关键。海外巨头优势在于稳定性、综合性、产品完整性,其次就是对众多知名操作系统的适配和大型案例等,但目前来看民企不是非常吃这一套
2、不好说,但是会比想象的更短。因为这不是什么门槛很高的技术,主要是产品架构决定后期发展。最重要的是个人认为,后期RPA就是个链接工具,客户最终关注的是AI而不是RPA,所以讲的是生态融合,所以有可能缩短国内厂商追上海外巨头的时间周期
海外公司和本土企业面向的需求量级及切入市场可以有差异化,而且采购形式会因受global合作和本土比稿有不同,总的来说,项目规模、技术能力,解决方案复杂程度,费用等未必在一个冲突市场上,其实各有生存空间。目前最大的机会不是互相竞争反而是联合教育市场,扩展更多业务场景的理解和需求
个人观点,以下看法不限于RPA软件这个行业:
为什么我们的商用软件和国外的有差距:
1. 商业环境:通常国内的企业对商业软件都不愿意支付高昂的软件费用,虽然这个现象在具备规模的企业中已经发生了改变,但是多少决定了需求对供应的影响。
2. 人才:但凡写软件可以达到符合工业级别的,都是编程能力不错的,基本都被互联网,金融等高薪行业吸引走了。有高水平还愿意留下来的很多都是靠情怀,情怀在现实面前能走多久,谁也不好说。
3. 时间:商业软件本质要为商业服务,是需要时间的结晶的,个人、公司、客户,谁都等不起这个时间。没有时间的软件进场会有各种Bug,这个就带来了风险。好在一代人做商业软件的时代已经基本过去了,现在这一批AI-driven的商业软件应该是给我们很好的机会,希望这个时间窗口足够长。
4. 行业:国内RPA还没走到行业标准化和高质量的阶段,在大量的为不是标准化的东西买单。希望国内的客户也在后面的时间重视起来,对业务(特别是新业务)流程梳理时多多考虑RPA
现在本土和海外还不是一个量级,没有可比性。如果从工具和技术上,总有平起平坐的一天,但海外的产品会走向平台化(看看微软),中国的产品缺乏良好的原生生态,最后就是价格竞争(即便AI圈也差不多)。我不乐观。
RPA的底层技术并不复杂,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RPA厂商群雄并起。究竟谁能笑到最后,取决于厂商对技术社区的培养和生态体系的建设,而不是背后的资本可以烧多久。三大RPA巨头毫无疑问先发优势明显,在各行各业都有丰富的成功案例。但本土厂商也有主场优势,可以针对国内客户和政策环境快速决策快速响应。然而,我们也要看到,在国内客户对RPA的应用普遍还比较粗浅的当前,本土RPA厂商如何给客户带来差异化的整体感受,还有待观察。
在本土厂商对RPA巨头的努力追赶之下,可以认为目前国内外RPA产品之间的差距已经非常小。产品上单纯的横向比较对于客户的选择已经很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。我相信,我国RPA产品在未来三五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特色,是完全可以期待的。
RPA厂商相当于提供一个开发语言,本土厂商如果产品做不好,很难和国外厂商竞争。 本土厂商全面赶上海外RPA巨头需要多久,完全取决于产品设计和开发的水平,我个人认为需要3-5年。
个人观点: 优秀的团队,资金充裕, 1-2年追赶到目前的水准,应该是有机会的.
国外:
Uipath 发力最猛,AA其次 ,BluePrism 比较保守没太多声音,主打高端大金融客户。
国内:
10来家同场竞争,价格竞争很激烈。
国产RPA如果要完全追上老外的产品和理念,或许需要3-5年。
国外RPA产品开发是计对全球巿场设计,需要本地资源管理
国內RPA 产品质量监督一定要注意。多语言这东西也是成功因素之一。
不管国內国外RPA,
在国内如果没有好好的本地化,没有本地的培训材料和教材。很难在市场竞争。
国外RPA 案例比较多,但是否适合国内用家。这个很难实现。